上次因為朋友在臉書的一句留言,悶悶不樂了很久。
他只對著我一張很自豪的旅遊照片,回了我一句:「過很爽哦?」
我想了一天,仍不知該怎麼回應。
我納悶,這種問候法,是出自於關心,還是羨慕,
還是,留言者自己過得不開心而拿來「酸」對方的用語?
這一類帶酸的詞語,無論有心,還是無心,都是網路上的毒藥。
不過,基於禮貌與尊重,
我仍然選擇了自我消化這些「毒藥」,
我謝謝那位朋友,並且也祝福他以後也能過得這麼好。
對於發佈者來說,這些「毒藥」似乎都顯得「名正言順」。
他們說,既然你願意在網路分享,就應該接受被網友放大檢視,
一有不順耳的言論,就應該被言語攻擊。
他們也說,既然你PO了一張這麼美的照片,
說你一句,又不會「少一塊肉」。
酸民往往是「理直氣壯」的告訴你──
「你反應太大了吧?」
「開個玩笑也不行嗎?」
「你怎麼如此脆弱?」
他們都會這樣認為。
有趣的來了,當酸民們自己也被同樣的語彙「酸」到,卻會暴跳如雷!
像這種酸民行爲,在心理學有一個辭彙可以解釋:「攻擊性防衛」。
什麼是「攻擊性防衛」?
就是透過轉移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不安與憤怒來增加自我肯定。
換句話說,酸民們其實意不在「攻擊」,
而在「防衛」。
因為他們太需要被肯定,所以藉由「攻擊」別人來肯定自己。
很悲哀,是不是?
一個人沒有自信,必須要在網路上大放「毒藥」,還自以為幽默。
酸,絕對不是一種幽默。
酸,也不是「無傷大雅」。
酸,來裝熟,更是最拙劣的人際手法。
我發現,當一個人會去「酸」別人不好,通常是自己過得不好。
所以,被酸的時候,不必太難過了。
因為,有一個人(那個酸民),其實自己默默的在難過得更深更久。
(附註:建議酸民不如多花時間參與對社會有意義的活動,像是這次的公益路跑「Run in Style」)
* Picture saved from Amazon.com